查看原文
其他

三十春秋为杏坛——师大30年教龄教职工群体小记 (上篇)

2016-04-29 党委宣传部 河南师范大学


编者按:30年前,走上讲台的青年,轻轻念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白色粉笔写下稚嫩的第一笔。


如今,拾起记忆,才发现过往的日子颗颗闪亮如星。不是远大的抱负,而是广阔的胸襟;不是华丽的说辞,只是纯净的心灵。


我们会永远记得的,尽管这些隽永的故事,还远远没有写完,尽管它们在诞生的一刻,并不是为了流传。

 

2015-2016年,我校共有约170位教职工任教时间满30年,他们为学校各个阶段的改革建设和事业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为颂扬劳动美、吟咏师大情、共筑中国梦,为实现学校十三五事业的良好开局和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区域示范性大学”奋斗目标凝心聚力,校工会联合校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了本小记。


编者从近170位届满30周年教龄的教职工中撷取8位各具特色的人物,以展示广大教职工在平凡岗位上的辛勤劳作,平凡追求中的崇高信仰,平凡生活中的无私奉献,平凡舞台上的精彩演绎……


孤灯微茫照亮道路,立德树人坚定方向


——记文学院丁永祥教授



2015年7月7日,北纬35°1′24″、东经112°55′25″。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景明村。

燥热的伏天、不停的蝉鸣、一辆大巴车缓缓驶进景明小学。首先下车的是一位老人,虽然银丝爬上额头,但眼睛依然闪烁着虹彩。他就是文学院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丁永祥教授。
 


丁永祥研究的领域本来是生态美学,谈到自己与非遗的渊源,要从他2005年去日本立正大学做访问学者说起,丁老师目睹了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这使他坚定了走上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路的决心。


回国后,丁教授首先选择了焦作市武陟县冯丈村,他帮助村民们,在2006年第一个非遗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中央电视台的《乡村非遗》纪录片便是在这个村子录制的。”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要靠年轻人。我希望可以尽己所能地培养他们的非遗意识。”丁教授说。2006年,他带领几十个学生创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自从协会成立,丁教授每年都会组织非遗日,“现如今经历了非遗周,已经发展成非遗月,看着他们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孩子们对非遗的热情越来越高,我特别欣慰。”


协会成立之初,所有的活动策划、经费、场地都是丁教授一手操办,“2007年,学校开始组织暑期社会实践的时候,我向文学院提议,成立一个非遗调研队。”丁教授说,“虽然是假期时间,而且需要自费,家里人也有意见,可是我不能不去呀,我带着他们才能更好地研究,让他们体验更真实的非遗。”


所有对生活心存热爱的人都能认真做事。丁教授的生活因为非遗变得充实,“我做的事情都是我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所以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热情百倍。”


虽然丁老师要做很繁忙的非遗工作,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在他眼里,只有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才能让学生们被自己对非遗的热情感染。“丁老师上课的时候不仅给我们讲书上的理论,也经常给我们说一些地方的非遗特色,听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丁教授的学生孙璐说。




丁老师看到了师大的点滴变化,师大也见证了他从刚站在讲台时的青年到如今的“大龄”教授的变化。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向前的心。北纬35°1′24″、东经112°55′25″,以后的暑假,这名大龄教授仍将被定位在这个地方。“继续带领学生下乡,继续进行非遗挖掘研究,继续走上三尺讲台……”


简介


丁永祥,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5年他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独立文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及其保护研究”、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豫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同时作为首席专家主持河南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


作者:任  贤 王文雅



岁月如歌,唱不尽对于师大的爱


——记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刘冬梅教授


生活中,她甘于奉献、无微不至

课堂上,她手执教鞭、诲人不倦

在学生眼里,她是老师也是妈

在同事眼里,她是教学达人

30年的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教育还是生活

刘冬梅总是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

刘冬梅从我校毕业后就留校任教育系辅导员,当时和学生同住在一栋楼。当有同学感冒发烧时,刘老师都会亲自给她们熬些姜汤。班上同学谁有个头疼脑热的,或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刘老师都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她十分喜欢学生,待我们就像亲生孩子一样,特别亲。”刘老师的学生王晶晶说。现在,刘老师还是对学生们的问题有求必应,“只有真心对学生,学生才能真心对你。”


正是因为刘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照顾,即使在她在上海师范大学进修的时候,还收到了班里学生写满新年祝福的信,还有一幅学生为自己精心挑选的挂历。“在异地读着千里之外的学生们给我写的话,真是感动得快哭了,不少一块进修的老师还羡慕我有这样的学生呢。”刘老师每每谈起这段往事,都很有感触。


认真备课、为同学们讲好教育法学的专业知识,是刘老师的日常工作。她在多年的教学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她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同学们主动探讨问题,努力做到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


在课余时间,刘老师喜欢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外出访学经历,还会谈自己恩师的科研和教学。在她看来,这种师生情是会传承下来的,也会激励学生们在学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勇攀高峰,老师就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学生,“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那比我自己拿奖还高兴。”



在这三十年间,刘冬梅相继去过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日本国立三重大学、西南大学进修或读博。“我喜欢教育法学,在从教的经历中,越来越认识到应该不断地去外面学习。与大师们交流学习,让我了解到了本学科的前沿问题,也打开了我的思路,对我做学问帮助特别大。”


刘老师说:“人到中年还能安心做学问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在这样的心态下,刘老师近年来独立发表论文40余篇,并独著《高校教师的教学权利研究》一书,该书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高校教师权利的学术著作。并且带领学生完成教育部的多个科研课题。


三十年岁月流转,刘冬梅风采依旧。对于刘老师来说,师大就是她的家。如今,名利地位之于她都是浮云,而她,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培育万千桃李。


简介

刘冬梅,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教育法学教授,同时兼任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法律政策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法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近年来独立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参编著作16部。其中,独著《高校教师的教学权利研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高校教师教学权利的学术著作,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

作者:方豪杰  王佳斌




“八年抗战” 只为科研


——记生命科学学院陈晓虹教授


“我经常出去跑野外,估计能绕地球几圈。”


生命科学学院老师陈晓虹说




12.9万公里的行程,相当于绕地球三周,每一步都是陈老师对科研工作的严谨付出。


致力科研,她不畏艰险,躬身力行到野外考察追寻生物奥秘。从教30载,她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行动叙述着作为一个学者的态度。



1

谈及做科研

陈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她第一次申报国家基金的事。她本来对自己的科研项目信心满满,在经过专家评审后,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那段时间虽屡战屡败,但也越挫越勇,从未想过放弃。”坚持了八年,最终成功,她笑称自己的这段经历为“八年抗战”。持之以恒的努力让陈老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陈老师经常说:“一次不行就两次,再不行我就一次次试,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执着的人。”


迄今为止,陈老师出版4部著作,多次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在SCI、国家顶尖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2

30年来


陈老师的假期时间大部分花在了跑野外上。她每年都会组织和带领青年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进行野外动物资源考察,对河南省乃至我国秦岭、横断山区和大巴山等主要山脉进行过几十次考察。




陈老师跑野外大多数是在晚间,碰到下雨,山洪,塌方等恶劣的自然环境都是常有的事,但是也会经常看到美妙的自然景象,她笑着回忆说:“有一次晚间下雨,气温降到零下,早晨树上都结满了冰棱。‘结了冰’的花看起来特别漂亮,大家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现在我还经常在上课时给学生放这些大自然中的奇异景观呢。”


坚持付出总会有回报,截至目前,陈老师已独立命名多个新物种,同时还建立了河南省唯一的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和标本室。


    

陈老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

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陈老师认真地说道:“作为老师,只有重视科研,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才能让学生更接近这个专业的前沿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不仅如此,陈老师还致力于将科研应用于服务社会,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各地区的优势生物用于建设湿地公园,以恢复生态,实现野生动物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陈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科研,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深情无言,指引着科研前进的方向。


简介

陈晓虹


1964年2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博士毕业。


从事教育教学30年,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公益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被评为河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科协先进工作者,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现任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动物学会秘书长、河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


作者胡梦真 刘亚莉




甘乳桃李,笔写春秋


——记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万里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春秋。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三十年,短不过是大多数人生命线的三分之一,却长不过他们的坚守与深情。


如果说一个人三句话离不开本行,那足以证明这份事业在他心中的分量,正如教育和师大附小,之于李万里老师。


从1986年踏入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至今,李万里老师已经在这里坚守了整整30年,他从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教学副校长,成长为身担重责的校长。


“之前只要关注一个教学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可以了,现在肩负数千名师大教职工的子女的教育任务,寄托着广大教职工的希望,行政业务双肩挑。小学是学生个性养成期与心智开发期,是人生的重要起点,一点也马虎不得!”

by李老师

李万里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市、区级竞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给同学们创造自我展示的平台。在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附属小学每一步的发展都坚实有力。在师大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稳定教师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获得“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新乡市基础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李万里被评为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教学标兵,被师大聘请为兼职硕士生导师、“国培计划”授课专家,这一枚枚“军功章”都倾注了李校长太多的心血。


“在学校,孩子们每次见我都会特别亲地叫我‘李校长’;回到家里,女儿却总回避我,不爱与我讲话……”




在李老师的心里,对于家庭和孩子有许多愧疚,与很多教师家庭一样,忙于工作的李老师与自己孩子沟通较少。“很多时间不能陪家里人,教育女儿的重任几乎都由孩子妈妈承担了。”但令李老师欣慰的是,“现在女儿长大也能理解我了,她知道爸爸是放不下附小和那些孩子们。”



李万里老师在校长职位上,依旧放不下教学工作。在教授语文课程的过程中,李老师总结出了一套独有的心得。


“语文是学好众多学科的基础与重要工具”,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激发学生们的识字兴趣,李老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模式,自主研发“汉字的奥秘”校本教程,给同学们讲述汉字的来源及其构字规律,把汉字故事穿插到教学中,提高了识字的教学效率。


“师大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地方,能让人拥有年轻、朝气十足的心态。”有师大这块儿沃土在,李万里对附小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我一直坚信‘要为成功寻找机会,不为失败寻找借口'这句话,我相信附小会一步步向名校迈进!”


简介:李万里,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教学标兵,教育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主持的课题获省厅级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撰写的学术论文在《中国教育学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40余篇,参与编写了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语文课程教学论》等著作10余部,多次荣获省级优质课指导教师奖。


作者:刘云杰 刘亚鑫

推送单位:校工会 校党委宣传部



责编 | 刘吉磊

编辑 | 葛   源 胡艳秋

出品 | 新媒体协会

监制 |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猜你喜欢

 置顶公众号  功能上线啦!

爱师大微信吗?爱我就把我置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